第四届药食同源发展大会暨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于11月7日-8日在珠海科技学院举行,大会以“药食同源产业创新发展,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主题,汇聚院士专家、政府领导、企业家及高校科研院所学者代表,通过院士前沿报告、圆桌论坛、学术报告三个环节,搭建开放、前瞻的交流平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

珠海科技学院副校长程春梅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辞, 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玲平、国家中药管理局科技司王志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全国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纯良出席会议并致辞。
陈君石院士从药食同源行业存在的名词乱象、食药物质研发与应用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者等方面发表对药食同源行业发展的寄语。陈院士明确辨析了“药食同源”理念与“食药物质”目录的关系,强调产业落脚点应是“食品”。同时深入分析了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健康效应研究滞后、产品形态水平较低以及当前不允许健康声称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呼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投入,并期待政府部门间协同发力,探索科学合理的健康声称管理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分享了题为“发展食药同源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报告。谢院士同样强调了产业的食品属性,并以其团队研发的猴菇养胃系列产品、益生菌发酵果蔬、护眼产品等为例,系统阐述了如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食品工艺、科学评价体系相结合,为开发“好吃、好用、有科学依据”的药食同源产品提供了成功范式。

山西省科协主席周然教授作了“从经方到美食——1碗‘头脑’中的药食同源”的专题报告,通过介绍传承三百余年的山西名食“头脑”(八珍汤),生动展示了如何将中医经典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补血汤)与传统美食深度融合,为药食同源产品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了经典案例。

圆桌论坛环节围绕“国产复方配伍保健食品备案”展开讨论,由专委会主任委员陈敏主持。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注册核查部主任白鸿介绍了此项试点工作的背景与核心思路,即基于已批准产品的数据,筛选出36种高频原料进行复方组合备案,以激发市场活力。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配方设计依据、功能评价方法以及未来与药食同源产品健康声称的协同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这是优化保健食品审评审批制度、利好行业发展的积极探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司陈波处长系统介绍了食药物质目录的管理实践。他详细解读了目录的修订程序、安全性考量以及产业发展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并就行业关心的“传统使用方式”界定、健康声称探索及标准体系建设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回应,指明了未来政策发力的方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司辛敏通一级调研员全面解析了我国保健食品的法规体系,重点介绍了注册与备案“双轨制”管理、生产许可要求、上市后监管及质量标准建设的最新进展,并详细解读了近期发布的“国产复方配伍保健食品备案”试点方案,展现了监管部门在保障安全底线的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张磊研究员就“食药物质健康声称研究”作了专题报告,分析了国际健康声称管理的经验,并提出基于中医药理论、建立适合我国食药物质特点的健康声称用语词库的初步构想。

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冯峰研究员分享了“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及分级技术研究进展”,通过金银花真伪鉴别、蜂蜜掺假识别、保健食品非法添加物筛查等实例,展示了现代质谱联用等技术在保障原料真实性、产品安全和质量分级中的关键作用,呼吁产学研合作共建更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董政起研究员在“药食同源科技创新思考与实践”报告中,提出应建立独立于药品和普通食品的药食同源研发逻辑。他倡导围绕“治未病”、适宜人群等核心问题开展底层科学研究,并分享了其在高品质原料培育、抗衰老功能评价、新物质基础挖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则从临床角度出发,解读了“食养药膳评价体系标准”。她介绍了其团队构建的涵盖感官、配伍、可靠性等多维度的药膳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了基于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证据进行系统性评价的重要性,为药膳的标准化与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中山大学杨得坡教授分享了题为“茶枝柑胎及其主要成分(橙皮苷和橙皮素)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与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系统阐述了茶枝柑胎在体外展现出的显著抗氧化与抗炎活性,并通过体内实验证实了其优异的止咳、化痰功效,为开发基于新会陈皮的呼吸健康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国酒业协会露酒分会兼保健酒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旭亮在《新时期下露酒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的报告中,系统梳理了露酒作为融合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酿造技艺的特色酒种的定义与发展历史。他指出,在健康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露酒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开发高质、个性、多样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

广东润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泽彬从产业实践角度,作了《“药膳食疗”实现医养融合》的报告。他深入分析了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核心消费群体的健康需求,并提出了以“药膳食疗”为切入点的医养融合解决路径,通过“新中式滋补”的健康膳食解决方案,助力全民健康管理。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融融副研究员的报告《基于多组学技术解析药食同源药材及复方化学成分与功效》,展示了前沿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她介绍了如何利用数据库与机器学习算法高效表征复杂成分体系,并通过“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代谢通路”的多维网络,科学评价药材及复方的功效。该研究策略为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并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快速开发功能食品提供了全新的研发范式。

珠海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吴威教授分享了《药食同源费酒方解酒保肝的药效学机理研究》,该研究针对日常健康需求,通过严谨的药效学实验,揭示了传统费酒方在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等方面的保护作用及其内在机理,为相关解酒护肝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药理学基础。

珠海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阿衣古丽·阿力木博士的报告《新会陈皮陈化过程中功效成分变化及其对品质影响的研究》,聚焦于道地药材的品质形成,详细解析了新会陈皮在陈化过程中,黄酮类等多种功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陈皮最终品质和药效的相关性,为陈皮的科学陈化、品质标准化与真伪鉴别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本次大会成功搭建了产、学、研、用高效沟通的平台。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药食同源产业前景广阔,但高质量发展仍需各方相向而行,多方协同发力,必将共同推动药食同源产业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街东玖大厦B座3层(中国中药协会)
邮编:100061
联系电话:010-64060498
传真:010-87194990
E-mail:zgzyxh@catcm.org.cn
微信公众号
中国中药协会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41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