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牵头,联合业内中医药领域的知名学者、部分省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所和行业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同期召开了“第二届中药质量控制与风险管控学术研讨会”。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医药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及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行业盛会。
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工程院李连达、黄璐琦院士等行业专家出席了会议。李连达院士在大会致辞中指出,现阶段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质量和加强监管,专委会的适时成立显得意义重大。陈可冀院士以“安全第一”题字,祝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黄璐琦院士在百忙中就如何满足中药材规模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种植在学术大会上做开场报告,针对综合遥感技术的发展在精准农业领域的技术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提出基于综合遥感技术的中药种植业务新模式,推动中药种植科学化和产业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原司长桑滨生指出,国家对中药质量标准与中医药认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中医药认证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和管理的政策要求,无疑是对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学术研究平台成立和发展予以的最大支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评价中心杨威主任在讲话中提到,药品质量是安全有效的前提,部分质量不好、安全风险较高的品种所引起的药品质量问题冲击着群众对药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的信任。“上市许可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等一系列新政法规都在有序进行,这将构筑医药产业质量与安全风险监管新体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化妆品监管司药品生产监管处崔浩处长到会强调,药品监管存在诸多挑战,需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使用综合认证、跟踪检查、飞行检查和日常监管等手段;提高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这体现了国家食药总局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背景下,继续加强对药品监管工作的强大决心和钢铁般意志。
大会的开幕式由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主持。对于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给予高度评价并作出“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标准先行、质量第一”的16字工作方针,并呼吁行业各界应携手同行,共同夯实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中药协会王桂华秘书长宣布,经过106名候选委员到会并认真履职选举,确定了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马双成所长担任主任委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中药材室魏锋主任担任秘书长,石上梅、孙晓波、肖小河、果德安、屠鹏飞、徐飞、李振国、冯丽、徐丽华等专家和企业领导任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宣读成立专委会的批复函。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双成向大会汇报2016年专委会工作计划,希望通过专委会的努力,能有效改善目前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存在的隐忧现状。他表示中成药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令人担忧,中药行业亟需构建全产业链的质量风险管控体系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魏锋则分析了2015年各省市日常监督抽检及食药监总监专项抽验的数据,他提出更有效评价中药材及饮片质量,除了依据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检验方法外,还应推广采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及手段方法。行业应高度重视中药质量控制,加强相关标准研究,特别是中药材及饮片等级标准的研究,为中成药安全有效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行业近期普遍关注的配方颗粒发展前景,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专家钱忠直特别强调中药配方颗粒是高门槛领域,其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融入了先进制药和科学监管的理念,相关药品质控技术将从“标准监管”的事后控制方式逐渐向“中心迁移”的国际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国家对于配方颗粒监管和技术要求的新特点。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形成了以我国相关领域最权威、最系统及最具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确立了专委会关于“五十种常用中药材及相应饮片和配方颗粒质量等级与认证标准”为主的2016年度工作计划;搭建了以推动行业发展水平提升为目标,政-学-研-企多位一体的的交流沟通学习平台;加强了行业对中药质量控制与风险管控的全面认知与深刻理解,这势必会对解决中药行业质量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构建质量标准研究和药品质量风险管控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夕照寺街东玖大厦B座3层(中国中药协会)
邮编:100061
联系电话:010-64060498
传真:010-87194990
E-mail:zgzyxh@catcm.org.cn
微信公众号
中国中药协会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41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