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专委会成功举办CIFSQC药食同源物质研究与应用分论坛

 

   2022年10月27日上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大会(CIFSQC)药食同源物质研究与应用分论坛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中药协会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承办。

 

   会议由陈君石院士及陈敏主任委员共同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郭涛,劲牌有限公司保健酒技术部部长王喆、药食同源物质评价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李洪梅六位嘉宾作报告,专委会委员及大会代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黄璐琦院士以视频方式作名为“药食同源的源流、发展与应用”学术报告,黄院士指出药食同源体现了食物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方面的功能,报告从源流、发展与应用角度介绍药食同源物质。提出药食同源产业为国家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应提高基础研究,减少产品同质化、加强药食同源物质标准体系建设。 

   刘兆平研究员以视频方式作名为“中国的食药物质目录管理概况”学术报告,概括性介绍了我国药食同源物质的历史发展和目前管理现状,提出药食同源进入食品属性使用,可借鉴保健食品与地方特色食品,下一步方向应为国际公认,提高消费者认知,促进药食同源物质整体发展。

   陈敏主任作名为“中国药食同源数据库建设”学术报告,介绍中国药食同源数据库,包括物质与产品两部分,涉及基本信息、样品数据及相关研发结果等。数据库定位为规范药食同源身份,指导产品开发应用,服务有关政府部门管理及相关企业产品研发推广,便于公众及机构认识药食同源。
   郭涛教授以视频方式作名为“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学术报告,指出百合是大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百合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分析影响百合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保健功能挖掘,为百合的基础研究和大健康产品开发指明方向。 

   李洪梅副主任委员以视频方式作名为“基于肠道菌群的药食同源产品功效机理研究”学术报告,介绍脾虛型消化不良模型,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等角度进行药食同源产品功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为相关产品研究提供参考。

   王喆部长作报告“药食同源与露酒研究报告”,指出将药食同源产品作为酒类原料,露酒产业具有政策标准优势,符合“健康中国”战略思路,可提高身体素质与生活品质,发展空间较大,应考虑消费者喜好、技术路线与工艺设计。

   陈君石院士主持圆桌会议,陈敏、刘兆平、郭涛、李洪梅、王喆、杨光等与会嘉宾同线上线下参会代表进行讨论、交流、互动。

   陈院士指出现有的法律定位管理框架推动药食同源物质发展,药食同源物质必须根据相应标准及监管市场来发展,做到科学性、合法性,将中药加入食品属性,依据中医药宝库,承接需求,即提高生命健康质量。同时,药食同源物质与产品应加强研究,即安全性、功能性研究,不断更新、补充药食同源物质名单。数据库内容应建立在食药两用物质的标准上严格把关。提出保健品、药膳、普通食品为食药两用物质出路,但需保障准确性与安全性,“降低疾病风险的声称”为一个发展方向。